《儒林外史》讀后感 篇1
在暑假里,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
《儒林外史》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典長篇小說,它通過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反動統(tǒng)治的罪惡和虛偽。
小說的作者運用了周進和范進等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還運用了多種排比,比喻等的修辭手法,他用辛辣的筆觸,揭露了一群統(tǒng)治者的腐朽和虛偽。集中概括,典型地再現(xiàn)了生活的真實,揭示了他們的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惡。
我讀了這本書,我體會到:我們長大后,不能想書里的這些貪官一樣,收取錢財,幫人做事,也不能整天游手好閑,要努力工作。我們要想飛將蕭云仙一樣,為國家奮斗,要與時俱進,科教興國!自己要清正廉潔,公私分明,以身作則。我們現(xiàn)在要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出力!
我還通過作者的修辭手法和好詞好句中體會到:文學可以讓我們陶冶情操,加強修養(yǎng),使我們成長道路上充滿陽光,并且使我們成長道路上充滿陽光,并且滋潤我們的心靈。文學是比鳥飛的還遠的夢想,比花開得還美的情感,比星閃得還量的智慧,是我們到了一百歲還忘不掉的信念。文學可以豐富我們課余生活的同時提高文學功底,鍛煉文字駕馭能力,使我們更聰明。
《儒林外史》讀后感 篇2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chuàng)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全書共五十六回,約四十萬字,描寫了近兩百個人物。小說假托明代,實際反映的是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作者對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舉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對吃人的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tài)的生動描繪,使小說成為中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范,也使作者吳敬梓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杰出作家之一。下面是一篇儒林外史讀后感:
《儒林外史》全書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為引子,接著寫了周進、范進中舉的故事。 周進是個老童生,一生之中科舉不得意,直混到給商人管帳的地步。在商人的資 助下,他捐了個監(jiān)生,又先后中了舉,成了進士,官至廣東學道。在南海主考時, 他拔了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范進中舉后,竟發(fā)了瘋病,被丈人胡屠戶一巴掌 打醒。
范進中舉后,書中這樣寫:“他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 著,往后一交跌倒,牙關(guān)咬緊,不省人事。灌醒過來,竟發(fā)了瘋,一邊叫‘我中 了!’,一邊往門外飛跑,一腳踹在塘里,掙起來,頭發(fā)都跌散了,兩手黃泥, 淋淋漓漓一身的水。此時竟需要他平日害怕的胡屠夫打他一巴掌,他才清醒過 來!彼車娜嗽谒贾星昂笠矁叭粌筛弊炷,其中尤以胡屠戶表現(xiàn)得最為典 型:先前的“現(xiàn)世寶窮鬼”一下子變成了“賢婿老爺”,連“尖嘴猴腮”也頓時 變成了 “體面的相貌” 這個故事揭示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及整個社會毒害之深。
《儒林外史》之所以廣為流傳,其主要優(yōu)點有三:
其一是小說的諷刺藝術(shù): 《儒林外史》諷刺的矛頭雖然直接落在某一個人的身上,卻始終使人感到人身上 的罪惡歸根到底是社會的產(chǎn)物,是當時的科舉制度造成的罪惡。比如像周進看見 號板一頭撞倒,范進聽見中舉忽然發(fā)瘋,馬二先生游西湖無心賞景,只是大嚼零 食,留意于自己所選八股文的銷路,都使人感到是那個社會造成的。
其二是《儒 林外史》在諷刺上并不排除夸張:像嚴監(jiān)生臨死為兩根燈草不肯咽氣,周進撞號 板,范進中舉其母快樂得一命嗚呼都是。但作者的夸張并不使人感覺虛假,而是 從現(xiàn)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
其三《儒林外史》的結(jié)構(gòu)獨特:它沒有貫穿全書的中 心人物和主要情節(jié),而是分別由一個或幾個人物為中心,其他人物作陪襯,組成 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故事。每個故事隨著有關(guān)人物的出現(xiàn)而展開,又隨著有關(guān)人物 的隱去而結(jié)束。
《儒林外史》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狀態(tài)為中心,揭露了科舉制度對士 人的毒害,進而諷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聵無能、地主豪紳的貪吝刻薄。附庸風雅的 名士的虛偽卑劣,以及整個封建禮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可救藥。
《儒林外史》讀后感 篇3
吳敬梓是清朝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文學素質(zhì)十分豐富。他學習認真、刻苦,頭腦聰穎,不讀死書,但卻屢次科舉不中。出身于清朝的他,潛移默化地對那個時代的親身感悟,這也是他能成名的原因之一。
提起《儒林外史》,我的第一個反應(yīng)便是被扣上“吝嗇”這個別名的嚴監(jiān)生。
兩年前的一節(jié)語文課上,老師手捧著課本,邊來回踱步邊瞄著課本,照著一行一行字念著。教室里,我們聽著老師講解的吳敬梓描寫的嚴監(jiān)生,時而交頭接耳談?wù),時而捧腹大笑。依稀記得老師在點評嚴監(jiān)生的片段時提到過,本文字里行間,每句話,每個神態(tài)描寫、動作描寫都能體會出嚴監(jiān)生吝嗇的性格,但全文都沒有出現(xiàn)過“吝嗇”二字。
這幾天又去回味一遍《儒林外史》,我便對它有了一個更深刻的了解。再去品味嚴監(jiān)生的片段,也不難想象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一番場景了。
嚴監(jiān)生在臨終之際,伸著兩根指頭就是不肯斷氣,不為錢,不為地,就只是為了那區(qū)區(qū)兩莖燈草!恐浪費了油。直至趙氏挑掉了一根,他才肯放心,咽了氣。這一個行為實在是讓讀者哭笑不得。文中交代,他家中的谷物多到吃不完,爛在倉庫里了。這種行為往好的方面說可以是節(jié)約,但更好的表達方式應(yīng)為“吝嗇”,似乎更合理。
吳敬梓靠一行行生動的文字構(gòu)造成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的畫面,為了一盞燈莖,他居然始終不忍這么咽氣,讓讀者瞪大了雙眼。
中國的科舉制發(fā)源于隋朝,流傳了好些年。不知多少人,因為一次中榜,頓時將自己封閉了多年的如山般的壓力一股腦全傾倒了出來,為了能選上官而盲目跟隨大眾的腳步必然是錯的。
在如今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又有誰能做到真真正正的清心寡欲呢?人人都在奔著名利而生活著。有時,我們也可以在自己身上尋到嚴監(jiān)生的影子。我一直朝著自己所渴望的目標奔跑,即使目標達成,會不會抱怨,會不會變得貪婪了呢?
書中也有這樣一位人物,開篇的王冕,他也天資聰穎,不愿交朋友,當然也反對世俗,最后逃往山中,隱姓埋名,認為那兒才是所屬他的人生觀點,與嚴監(jiān)生大相徑庭,自然也走了不同的道路。
看一本書,回想其細節(jié),悟出些許道理,繼續(xù)為人生的路添塊小石子。
《儒林外史》讀后感 篇4
暑期,我有幸讀到了一本好書——《儒林外史》,這本書與我以前讀過的小說不同,其他的小說都有一個明確的中心,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都是圍繞這個中心展開的,一般全書只有一個大故事為框架,而《儒林外史》不同,它全文由許多個小故事組成,而中心則是為了揭露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
我在細細體會這本書后,發(fā)現(xiàn)其中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有兩個故事,一個是王冕棄官,另一個是范進中舉。
王冕自幼出身貧寒,兒時替人放牛,僅憑他自學成才。但他畫畫卻畫的十分靈動,然后漸漸有了名氣。他的脾性安然被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于是成為了博學多能的儒生。但沒有想到的是屢次應(yīng)試不第,于是將舉業(yè)文章再不上心。后有人邀請他做官,卻被推辭。不過他一生同情人民、譴責權(quán)貴、輕視功名。與《儒林外史》后文的不少人形成鮮明對比。
而另一個范進中舉的故事,雖然這是大家初中就學過的的故事。但再次讀時仍給人留下無限感慨。范進中舉前家里窮得沒有米下鍋,抱著一只老母雞去集市上賣。當?shù)弥约褐信e的消息時,竟然喜極而狂,變成了瘋子,最后岳父胡屠夫打了他一巴掌,才使他恢復(fù)了清醒。
這時候,當?shù)氐泥l(xiāng)紳等有頭臉的人物都對他刮目相看,有送房屋的,有送財產(chǎn)的,范進的生活就立刻發(fā)生了變化。而其中范進岳父胡屠戶的轉(zhuǎn)變,更讓人看到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在當時對平民百姓的影響之大,毒害之深。
王冕和范進對科舉的不同態(tài)度相對比,無不寫出了封建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性。就像《儒林外史》開頭說的所說的一樣: 功名富貴無憑據(jù),費盡情緒,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儒林外史》中涵蓋了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場舉子;清廉或者貪腐的官場老手;逃婚的才女,納妾的鹽商;冒牌俠客,水貨隱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尋不著老父親的孝順兒郎;騙吃騙喝的書生,坑蒙拐騙的江湖游士等,作者反映了當時世俗風氣的敗壞。
有人評價說道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諷刺當時的八股分子和官僚及封建社會,添加了一些正反面人物進行對比。正面人物的劃分線主要在于保持著應(yīng)有的道德品格,而反面人物則是那些整天憑著官位欺壓百姓,并且不學無術(shù)的官僚以及那些只知鉆研儒學、推行正道其實卻把道德品質(zhì)封存的儒士。然后作者敏銳地捕捉人物瞬間行為,把對百年知識分子命運的反思和他們瞬間的行為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使諷刺具有文化容量和社會意義。
好書使人明理,作為當今的中學生,我為國家有著公平的高考制度而自豪
《儒林外史》讀后感 篇5
功名富貴無憑據(jù),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边@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梢哉f,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在五年級的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選自《儒林外史》。教學中需要了解這篇課文的出處及相關(guān)的背景介紹,在給學生布置讀名著的任務(wù)時,我也隨之認真讀了讀。這次的讀書帶有教學任務(wù)去讀,在讀中的思考也是圍繞著教學中出現(xiàn)的相關(guān)細節(jié)。因為這節(jié)課在學校上語文研究課,對這部著作只是粗淺的了解。
在假期中,完全以一種放松的心情再次品讀,感受頗深。對于這部清代封建小說,魯迅曾有過如此的評價!叭缂T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對于此,但卻也深有同感。“學而優(yōu)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發(fā)考到白發(fā)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胡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
讀書,其實強調(diào)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說得很好,讀書分為三個境界:一是立志,二是奮斗,三是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guān)鍵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轉(zhuǎn)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yǎng),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zhuǎn)化成自身力量。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花卉的名筆。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一、初中生儒林外史讀后感800字左右(七篇)
儒林外史讀后感 篇1《儒林外史》主要說了在舊時代時,各類人士對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xiàn)。描寫了一些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當時不良的世俗風氣。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嗇鬼-嚴監(jiān)生。他是一個膽小而有錢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嚴監(jiān)生疾終正寢。這件事充分表現(xiàn)嚴監(jiān)生吝嗇,愛錢如命,我覺得這樣的人不值得我們?nèi)W習。相反,我們在生活中學會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場就是和嚴監(jiān)生一樣。而嚴監(jiān)生...查看更多
二、初三儒林外史讀后感600字左右(精選五篇)
《儒林外史》讀后感1看了百分之四十,覺得沒有必要再看下去了,因為故事再也變不出什么花來了。感悟有以下幾點:被人輕視和瞧不起的時候應(yīng)該感到開心,而不是憤怒,因為只有自己才最明白自己的能力,等到自己證明能力的時候,狠狠的打臉的感覺豈不是更好!同時永遠不要小看一個人,尤其不要以貌取人,以這個人目前的境遇來判斷這個人,因為人成功往往是需要時運,眼前的人若是時運到了說不定就一步登天了。憤怒是最沒有意義的情緒...查看更多
三、儒林外史讀后感2000字
《儒林外史》讀后感旅游管理班惠可心《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在這部蔑視一意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著作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jié),但科舉制度的腐敗這一中心思想?yún)s將各個人物與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來,構(gòu)成了一幅有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的民間士林百...查看更多
四、儒林外史讀后感1000字
《儒林外史》讀后感至到夜里凌晨一點,終于把《儒林外史》讀完啦!為啥要用“終于”呢?因為這書是我高一第一個學期買的,買回來的時候翻過幾頁就被我放下了。直至到大學報到的那一天被我塞進行李里邊帶到大學里,在軍訓期間讀到四十幾回,又棄了。然后到今年3月初,那時候在找工作,有大把的空閑時間,于是又重新拾起,雖然最終比原定的倆星期要看完的時間晚了差不多一個月,但是還是看完了。我很歡喜?赐...查看更多
對于封建社會中科舉制度和官場的黑暗,儒林的墮落。作者感到非常的感嘆和痛心。但作者同時也感到了自己做為一個民間學士,勢單力薄的無奈。對此他不能抵抗,他只能選擇嘆息多余激情澎湃的斗爭。吳敬梓用他的一枝老筆寫盡了幾百年儒林人士的悲痛嘆息,寫盡了作者一個一輩子盼望期許的盛世儒林。作者希望他能激起,所有正直文人的內(nèi)心共鳴,重尋儒林的那條正潔古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的確堪稱經(jīng)典。
一卷《儒林外史》,道盡了百年士林的風云雨雪,辛酸苦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