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岳陽樓記》有感:
《岳陽樓記》中第一段主要敘說本文寫作的原因和當(dāng)時的背景。第二,三,四段多為寫景,從中滲透出作者的情感。第五段是最為打動我的一段,它多為議論,其中表現(xiàn)作者的思想和遠(yuǎn)大的報負(fù)。
第五段中,作者揣思“古仁人”的思想,從他們身上借鑒出一些思想和理論。我從中感悟到,作為*的中學(xué)生是否應(yīng)該學(xué)習(xí)“古仁人”一樣,志存高遠(yuǎn),在成功與挫折前面保持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態(tài)。
在今日的中國,我們是否也應(yīng)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雖然這種“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適用,有一定的歷史局限。但是現(xiàn)在人人都是國家的主人,我們應(yīng)該以主人翁的心態(tài)去看待國家,所以我們無論身在何方,身處何種地位,都應(yīng)心系天下,關(guān)心國事,以國家只是為己任。
如果,每個人都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中國將永盛不衰,繁榮延綿,雄偉高傲地屹立在世界東方。如果這樣,又何問“微斯人,吾誰與歸?”呢?到時,天下人皆為一道,共奔繁榮富強(qiáng)。
讀《岳陽樓記》有感二:
天 下 為 先 ??讀范仲淹名句有感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出自北宋范仲淹筆下《岳陽樓記》的一句名言,意為“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范仲淹被貶出京,面對萬頃洞庭,把個人“寵辱偕忘”,這是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激吊的感慨,是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fù)的體現(xiàn),也表現(xiàn)出他高尚的愛國情操。
蘇武牧羊,歷盡千辛萬苦。忍辱負(fù)重為什么?還不是因為蘇武胸懷為國分憂、為國持節(jié)的信念,才不顧個人悲慘的境地。他那種博大胸懷值得子子孫孫發(fā)揚廣大。
社會發(fā)展了,歷史背景不同了,但“先天下之憂而優(yōu),后天下之樂而樂”,即“為人類美好理想在先,以苦為樂”的人生觀,仍是我們民族的主旋律,也仍是我們青年一代的理想。
一代偉人周恩來在國事危殆,外侮日亟的情況下,從小就樹立 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志向, 他以天下為己任,甘心為“面壁十年圖破壁”,把自己的的前途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起,為國為民奮斗?生,贏得了人民的敬仰和愛戴。 今天,祖國現(xiàn)代化建設(shè)突飛猛進(jìn),現(xiàn)代化的美好生活向我們每個人招手,而孔繁森卻毅然拋開繁華都市,奔赴祖國那塊貧瘠的土地,心甘情愿地向這塊土地灑去一腔熱血,他是我們*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典范。為了藏族同胞,他可以取消回家探親,可以把自己的工資送給藏族老大娘,其至可以不顧自己的病痛,為了那一方水土,為那里的同胞,他把有限的生命化為無限的精神動力。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鞠躬盡瘁,死而無憾。
今天,我們吟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之樂而樂”這句千古名言,就是要以天下為先,以人民為先,不為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不為一點挫折而垂頭喪氣,我們只有勇敢地肩負(fù)起民族振興的擔(dān)子,才無愧于歷史,無愧于先烈,無愧于明天!
讀《岳陽樓記》有感三
人是感情的動物,當(dāng)受到外在事物刺激時,常會因為得失價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huán)境的締造是人為的,而自已對人生價值的評估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騷人因環(huán)境而懷優(yōu)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憂心忡忡,抑郁而終。反觀宋朝蘇軾被貶請在外,卻能把心靈托付山水,所以能寫出許多瑰麗雄偉的文章。
如果李賀不早死,或許有更多絕妙作品能流傳下來,可惜他沒有蘇軾的氣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睕r且,這種頹廢的意志必能使人形銷骨毀,流于一種不滿現(xiàn)實、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跡象,這對社會乃至對個人又有何益?只不過是使后人感到嘆惋罷了。
孟子云:“士窮不離義,達(dá)不離道!庇衷疲骸肮胖说弥緷杉佑诿瘢坏弥拘奚碛诂F(xiàn)世!薄案F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這才是文人對得失真正的態(tài)度。不管處在什么環(huán)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貴,也不因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想海天遼闊,而人類的生命只是幾朝露水,當(dāng)露水蒸融時無影無蹤。偶爾我們會回想過去,緬懷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謫的好友。(讀后感)
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yè),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xiàn)自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以民生為主,實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