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詞的作者辛棄疾一生中寫過不少的賀新郎的詞,其中以這一首最為著名,以下是這首詞賀新郎·聽琵琶賞析,大家可以參考閱讀~!
原文:
賀新郎·聽琵琶
作者:辛棄疾
鳳尾龍香撥。自開元、霓裳曲罷,幾番風(fēng)月。最苦潯陽江頭客,畫舸亭亭待發(fā)。記出塞、黃云堆雪。馬上離愁三萬里,望昭陽、宮殿孤鴻沒。弦解語,恨難說。
遼陽驛使音塵絕,瑣窗寒、輕攏慢捻,淚珠盈睫。推手含情還卻手,一抹梁州哀徹。千古事、云飛煙滅。賀老定場無消息,想沈香亭北繁華歇。彈到此,為嗚咽。
拼音:
fèng wěi lóng xiāng bō 。zì kāi yuán 、ní shang qǔ bà ,jǐ fān fēng yuè 。zuì kǔ xún yáng jiāng tóu kè ,huà gě tíng tíng dài fā 。jì chū sāi 、huáng yún duī xuě 。mǎ shàng lí chóu sān wàn lǐ ,wàng zhāo yáng 、gōng diàn gū hóng méi 。xián jiě yǔ ,hèn nán shuō 。
liáo yáng yì shǐ yīn chén jué ,suǒ chuāng hán 、qīng lǒng màn niǎn ,lèi zhū yíng jié 。tuī shǒu hán qíng hái què shǒu ,yī mò liáng zhōu āi chè 。qiān gǔ shì 、yún fēi yān miè 。hè lǎo dìng chǎng wú xiāo xī ,xiǎng shěn xiāng tíng běi fán huá xiē 。dàn dào cǐ ,wéi wū yān 。
翻譯:無
賀新郎·聽琵琶字詞解釋:
①鳳尾龍香撥:形容琵琶的精致和名貴。
②霓裳曲:即霓裳羽衣曲!短綇V記》的神仙載記中,謂唐玄宗隨術(shù)士游月宮,聞月中仙樂,默而記之,“名之曰霓裳羽衣”。
③昭陽:漢代宮殿名稱。
④賀老:即賀懷智。唐代玄宗時期的人物,善于演奏琵琶。
賀新郎·聽琵琶中心思想:
該詞抒發(fā)了作者胸懷滿腔報國熱情,卻壯志難酬的苦悶;體現(xiàn)了詞人憂國憂民,心系國家安危的愛國情操。
賀新郎·聽琵琶賞析:
這里所寫的琵琶,是多么精致、美妙和名貴的樂器呀。檀木制成的槽,尾部鏤刻著雙鳳,撥動它的是龍香柏制的板兒,“鳳尾龍香撥”,它標志一個“黃金時代”。作者在此,正是暗指北宋初期那歌舞升平的盛世。而“霓裳曲罷”則又表示國運的衰微和動亂的開始。似說唐,實是說宋。一開頭,便給人以鮮明的印象,點到主題,又不露痕跡。
接著一轉(zhuǎn),說最痛苦的莫過于那徘徊在潯陽江邊的客子了。當畫船待發(fā)時,“忽聞水上琵琶聲”,勾起他滿腹哀愁,無窮幽恨。何以知其“最苦”,因為這正是作者在寫自己的心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他本有一腔熱血,多少豪情壯志,可惜朝廷昏閽,致使他在任江西安撫使時無辜被彈劾去官,此后輾轉(zhuǎn)幾調(diào),又長期被廢置不用。他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詩意,著重表現(xiàn)他自己遭“貶謫之情”,“天涯淪落”之感。
又一轉(zhuǎn),忽寫到昭君出塞時,天上黃云成陣,馬前積雪成堆。她離家到三萬里之遙的異域,一面走一面還悵然回首。癡癡地望著一只孤雁向昭陽宮殿的方向飛去,直到它在云間隱沒。唉,雖有琵琶能解語,能傳心曲,可是這心中的愁恨實在難以說得清呀。
這不是靖康之難“二帝蒙塵”又指什么呢。若說單是指的“昭君出塞”,則又何必提“望昭陽宮殿”云云(昭君出塞時,應(yīng)有去國懷鄉(xiāng)之痛,但她未必會對漢家宮室有如此之留戀)。這里分明別有所指。姜夔《疏影》詞不是用“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以“傷二帝蒙塵、諸后妃相從北轅,淪落胡地,故以昭君托喻”(鄭文焯評語)的嗎。
“遼陽驛使音塵絕”——此句語意忽明,“琵琶”聲似乎化作鼓鼙之聲,似乎是要讓讀者更清楚地知道辛棄疾心心意意所思念、所盼望的是什么;它的“潛臺詞”就是:“那淪亡了的北方故土啊,哪一天才能收復(fù)呢?”
于是,在那雕飾著花紋的漂亮的窗戶中,寒氣襲人之時,閨中少婦正在懷念遠戍遼陽音信杳然的征人。她想藉琵琶解悶,“輕攏慢捻抹復(fù)挑”,結(jié)果卻愈彈愈傷心,眼淚汪汪然了。這是“她”,同時也是作者自己。一縱一收,作者馬上回到含而不露的寫法上去了。
“推手”云云,指彈琵琶,歐陽修《明妃曲》“推手為琵卻手琶”;而彈的那一曲為什么必須是《梁州》呢。正因為梁州在北,今已淪亡,“哀徹”兩字加深了感慨悲涼意緒。“云飛煙滅”已將上文一齊結(jié)束。“賀老”句便是尾聲。這尾聲與發(fā)端遙相呼應(yīng),再次強調(diào)盛時已成為過去,盛事已成為歷史。賀老即賀懷智,開元、天寶間的琵琶高手。他一彈則全場為之安定無聲。元稹《連昌宮詞》云:“夜半月高弦索鳴,賀老琵琶定場屋。”想“賀老定場”之類在繁華的北宋定然屢見不鮮,那時不還有“大晟樂正”嗎?扇缃袷⑹码y逢,那如同沉香亭北的繁華盛事,真?zhèn)消歇了。“解釋春風(fēng)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干”(《清平調(diào)》),這里融進了李白詩意。
辛棄疾的詞,有一特點是好用典故,前人嫌他“多用事”“掉書袋”,認為是一個缺點。究竟如何,尚有探討之必要。首先是看題材與所表現(xiàn)的主題是否需要。辛詞中也往往有純系白描而顯得自然可愛的,如“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西江月》)之類,但那是寫眼前小景,所抒寫的感情也較樸實單純;可這首《聽琵琶》則很不相同,他是藉琵琶抒寫家國之感,盛衰之慨。有些問題是不便明言的,必需出之以含蓄婉轉(zhuǎn)的手法,這樣,典故便跑出來了。而這首的用典又與別首的用典不同,在章法上是別具一格。舉出另一首《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從章法上看,可稱是該篇的姊妹篇。在那篇中,他亦是列舉許多別離的典故,曲意形容,看似各不相關(guān),其實內(nèi)中皆有一線相連。原來這所列舉的離愁別恨都與詞人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有關(guān):他無處不在講自己,不在訴說自己的苦痛。連所舉的“啼鳥”之名也不為無因,“更那堪杜鵑聲住,鷓鴣聲切”,這里似乎是說勸自己“不如歸去”的杜鵑聲才停住,那阻自己“行不得也,哥哥!”的鷓鴣聲卻又急切地叫喚起來,這不正是寫自己報國無門、壯志未酬、進退兩難的矛盾和苦悶的心情與處境嗎。而“將年百戰(zhàn)”、“壯士悲歌”等等無不都是夫子自道。
由此讀者又聯(lián)想到唐時李商隱所寫的《淚》(“永巷長年怨綺羅”)一詩,亦列舉古來各種揮淚之事,最后歸結(jié)為一事。這首詩的寫法新穎,辛詞章法可能從此處學(xué)來,又加以變化。
該詞題為《賦琵琶》,作者用鋪排、陳述口氣,句句寫琵琶,又句句不專寫琵琶;句句點題目,又句句在借題發(fā)揮。而所有的句子皆圍繞一個中心。全篇與其說是“詠物”,無寧說是抒情,在全部抒情的氛圍中,清楚地塑造了詩人自己的形象。
該詞在藝術(shù)上又明顯地表現(xiàn)出辛詞的另一特色。辛詞一向被視為“豪放派”的代表,但他在豪放的同時又還有極俊美的一面,一首詞中往往兼而有之(這和后來一些學(xué)辛詞者專主粗豪不同),該篇就是一個范例。他倒不是“鐵板銅琶”,他的琵琶是“鳳尾龍香”式的。劉勰所謂“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fēng)云之色”(《文心雕龍·神思》),這頗能說明辛詞的妙處。如“望昭陽、宮殿孤鴻沒”句,不獨用昭君出塞之典,且含嵇康“目送歸鴻,手揮五弦”(《四言十八首贈兄秀才入軍》)的詩意,形象很美,韻味亦深長。又“輕攏慢捻”四字,不獨是用白居易的詩點出彈琵琶而已,好就好在將閨人愁悶無意緒、心情懶散的神態(tài)也描畫出來了。而接下去“淚珠盈睫”,令人想見那長睫毛上閃動著的晶瑩的淚珠,不獨悲,而且很美。這樣就渲染出一種哀怨的氣氛,也就更好地烘托了主題。
前人評辛詞曰“大氣包舉”,所謂“大氣”就是指貫穿在他詞中的那種濃烈的愛國之情,既沉郁,又激越。而他的詞風(fēng)并不粗獷,倒是思理細膩綿密,語言典麗高華,雖“多用事”而并不嫌板滯,這就是因有“情”在其中,密處見疏,實中有虛,令人讀后有蕩氣回腸之感。
詞牌名簡介:
“賀新郎”,詞牌名之一。此調(diào)始見蘇軾詞,原名“賀新涼”,因詞中有“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zhuǎn)午,晚涼新浴”句,故名。后來將“涼”字誤作“郎”字。《詞譜》以葉夢得詞作譜。此調(diào)聲情沉郁蒼涼,宜抒發(fā)激越情感,歷來為詞家所習(xí)用。后人又改名“金縷衣”、“金縷詞”、“金縷歌”、“風(fēng)敲竹”、“雪月江山夜”等。
詩人資料: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qū)遙墻鎮(zhèn)四鳳閘村)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辛棄疾生于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追贈少師,謚忠敏。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現(xiàn)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zhàn)斗精神是他詞的基本思想內(nèi)容。著名詞作《水調(diào)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fēng)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其詞藝術(shù)風(fēng)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fēng)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zé);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棄疾逝世,年6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