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的入黨故事征文【優(yōu)秀】

思而思學網

 【我的入黨故事征文一】木棉花開

走過那條小路,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大學生他曾經來過;走過這片木棉坡,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大學生,他留下一把吉他?墒怯幸惶欤麨榱私ㄒ粋鄉(xiāng)村文化科技站,滑進了水稻地里,腳就再也沒有好過。

25年前的一個春雨天,他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就在他志愿入黨的那年3月,學院企業(yè)管理協(xié)會組織大學生到農村進行社會調查,他的足跡踏遍了偏僻貧窮的自貢市富順縣板橋鄉(xiāng)。

有一天,他自帶干糧,從學院徒步60公里來到了板橋鄉(xiāng)政府。鄉(xiāng)長告訴他,2公里以外的柑竹灣村最貧窮。于是,他走在雨后的泥濘小路上,眼前是茫茫的水稻田,村莊不知在何方?走著、走著,眼前出現了一片木棉坡,白色的鮮花迎風招展,像是歡迎這位來自高等學府的青年。小路左前方的坡頂上,有兩棵肩并肩的高大木棉樹,樹枝上的白色木棉花格外燦爛,這成了他以后尋找柑竹灣村的記號。站在這雙高大木棉樹下,透過樹葉就能看到山坡下村黨支部書記黃利洋的家,也能聽見村里雞犬之聲。黃支書的房子是長方形的四柄籬笆墻、茅草蓋,室內用竹子壁隔開臥室,土灶、土炕、土床,大門前是一塊土壩,壩上有一副推豆花的石磨。村民的房子是零星點綴在丘陵里,像是抗戰(zhàn)的流動茅屋,相隔很遠,走完每一戶人家需要2天時間。

黃支書是一位豁達開朗的中年漢子,雙眼皮,中等個頭,皮膚黝黃,微笑常常掛臉上。他站在院壩揮汗如雨,從書包里取出學院和鄉(xiāng)政府開的介紹信,慢慢遞給黃支書。黃支書笑容滿面地帶他到對面山坡下的吳弟沖村長家。吳村長是一位轉業(yè)軍人,身材魁梧,高個子,說話直言不諱。一見面,雙方還未握手,吳村長就冷冷問道:“大學生有什么能耐?你到這種地方不適合!笨墒牵髮W生微笑著回答“我的能耐是自信,干體力活兒,也行!”村長健步如飛,順手從大門后提起一袋水泥,若有所思地說:“好吧,這50公斤水泥,你扛到2里外的小學。會計給你帶路。”對呀,大學生真的扛起了水泥。吳村長笑了,拍拍他的肩膀說:“大學生,真行啊!”

從此,他的每個星期天,幾乎都在柑竹灣村渡過。不管風里雨里,還是炎炎烈日,他早早起床,走路乘車往返60多公里,到村上同農民一起勞作。挑糞,過去沒有挑過,扁擔壓上跳“迪斯科”,糞水濺落渾身上下;除草,不到半個時辰,手就磨出了血泡。插秧,褲腳免得高高,還是泥星點點。勞動一天,回到學校,渾身酸痛,他徹夜難眠。然而,這一切他都咬著牙挺過來了呀!農民看到了他的實在,打心眼里喜歡上了大學生,常常與大學生談知心話,他成了村里的大忙人。在村子里,他開始擠出時間,一邊輔導小學生讀書,一邊幫助村委會出納算賬。

經過2個月的挨家挨戶走訪,他熟悉了有900多人口,212戶人家的柑竹灣。他敏銳的洞察到:這個村60%以上的人只有小學文化程度,30%以上的人根本沒有文化,10%左右的人是初中文化。村民長期受文化水平低下、不知如何致富的困惑。在當時,一個大膽的設想,在他的腦海中萌生……

在6月11日召開的村民大會上,前不久被無償聘為柑竹灣村專業(yè)會計、團支書助理的他,向村民解說建立文化科技站的重要性。他慷慨陳詞:只有掌握了農村科技文化知識,才能走上科技致富路。他號召村民出錢出力,并自己帶頭捐款50元,立下軍令狀??半年內建成科技文化站。

時年20歲的他,開始為科技文化站奔波。他首先想到的是學院,那里有許多同他一樣以天下為己任的知識分子。當企管協(xié)會“為柑竹灣村文化科技站??獻出你的愛心”的倡議向全院發(fā)出后,學院各部門、老師、同學紛紛捐款、捐書。不到一個月,捐款400元(比教授工資高),捐書1300冊。協(xié)會同學與他一道攜手,充分利用節(jié)假日,忙碌于科技文化站的籌建工作。

如同春燕銜泥筑巢,到了八月份科技文化站已初具雛形。為了農村孩子,大學生放棄了暑假;為了科技文化站,大學生賣掉了心愛的小提琴;為了一本農業(yè)實用科技書,大學生跑遍了自貢市所有書店……他從沒打擾過村民,書包里裝著自備的干糧。他以入黨的赤誠為村民奔走吶喊,以青春的熱忱為孩子實現承諾。

9月22日,板橋鄉(xiāng)人民政府大禮堂隆重召開了科技文化站成立大會。自貢市、富順縣、板橋區(qū)的36個單位負責人,學院副院級調研員肖慶芝、管理系黨總支書記徐友富等領導和35名師生冒雨出席了成立大會。大會組委會宣讀,無償任命他為科技文化站副站長。

學院薛志序院長勉勵他以科技文化站為新起點,放眼明天、放眼未來,利用好學習之外的時間,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積極參加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運用于社會,運用于實踐。9月28日,他在村民代表和青年代表大會上當選為柑竹灣村團支部副書記,并被吸收為名譽村民。黨和政府、農民的信任,化作了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動力。國慶節(jié),他在木棉樹下開會,改組村團支部,設立團代表反映村情民意,成立青年文娛宣傳隊表演節(jié)目,被當地老百姓稱之為“木棉改組”。他以科技文化站為基地,與鄉(xiāng)科技農會聯合辦起了養(yǎng)兔學習班。

明天,明天將有怎樣的征程呢?蒸蒸日上的鄉(xiāng)村事業(yè)激勵大學生在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上信心更足,步伐更堅定。第二年春天,木棉花開了。當他走過這片木棉坡,黃支書站在村口大聲告訴他:“經組織討論,你們四川輕化工學院的黨委宣傳部丁田部長,管理工程系黨總支徐友富書記,確定為你的入黨介紹人!贝丝,他感到右腳疼痛,拖著疲憊的身體走進了科技文化站。

【我的入黨故事征文二】 我的入黨故事

1972年,我出生于泰順的一個小山村。

當年的小山村非常貧窮,矮瓦房、小茅屋是村子里的主要建筑。但我鄰居的小庭院里,有座漂亮的門樓。門樓上前后各有4個大字:“紅心向黨”、“勞動光榮”。在那時知識潰乏的小山村,這幾個字是如此的耀眼、醒目,也成了我最早識得的文字,烙印在我的心頭。同院子里的堂姑父就是一名共產黨員,他為人忠厚、耿直、不畏困難,眉宇間總是透著一股不折不撓的氣質,給予我人生的啟迪和方向。自那起我心里就有著共產黨員高大的形象,要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的愿望,不知不覺地悄然生長。

經努力,我從一名農民家庭的孩子成為中石化大家庭的一員。我非常珍惜這份工作,內心以身邊老黨員為榜樣,愛崗敬業(yè),用心工作,努力爭取好成績。2000年我向黨組織提交了的入黨申請書,組織安排當時任支公司書記的張笑珍同志、軍轉黨員的費全珍同志作為我的培養(yǎng)聯系人。當時我暗自想,我能較好完成交辦的任務,為人誠懇,態(tài)度端正,并且入黨愿望強烈,應該與被黨組織接收的要求差距不大吧。沒想到在黨員評議會議上,培養(yǎng)聯系人給我提了不少的缺陷,同時提出了相關建議與要求。

這不禁讓我深刻的進行了自我反思,并仔細觀察身邊老黨員的行為,終于發(fā)現了我們之間的差距:如費全珍是潤滑油經營部的負責人,如果有客戶買潤滑油,只要他能用手推車送到,他都會安排時間親自為客戶送去,并且從來不計報酬,也不在同事面前談起這些事情。看到他那甘為他人默默奉獻的精神,看到他那以集體利益放在首位的精神。漸漸地,我從思想、行動各方面像他慢慢靠攏,在工作方面也爭取突出的成績。經過考查, 2002年7月,組織終于接收了我。

這,就是我的入黨故事。

【我的入黨故事征文三】 父親的教誨

在我小的時候,總覺的父親很神秘,每天夾著公文包進進出出,從來沒有在家講過工作上的事,即使在親朋聚會上,社會上的政治新聞人事消息也從來閉口不談。母親偶然在他出差的時候干涉一句“去哪”,父親才勉強擠出兩個字“查案”,算是一個交代。

長大后我才知道父親是反貪局的一名偵查員,他一直以共產黨員和政法干部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一世清白,兩袖清風,對黨的秘密守口如瓶,從不談論是是非非,只有床頭柜里一張張獎狀和一枚枚獎章似乎在講述著什么。

要說父親最喜歡的是給我們講奶奶的故事,奶奶也是一名共產黨員,溫州市勞動模范。每當描述奶奶那一籮筐的榮譽事跡后,父親總是語重心長的告誡我們,我們家是受了共產黨的教育和恩惠,你參加工作后一定要向黨組織靠攏啊。

我在這樣的一個氛圍里長大,到21歲的時候加入中石化溫州石油公司。我一直沒有忘記父親的教誨,雖然在油庫里換過六個工種,但在每個崗位上都兢兢業(yè)業(yè),勤勞肯干,以自己的突出工作回報企業(yè)。終于有一天,時任油庫黨支部書記戴永和找我談話,“小伙子,你表現不錯,油庫黨支部也一直在觀察你,你本人有入黨的意愿嗎”我按捺住內心的激動,重重點了點頭。

心情激蕩,滿懷喜悅,下班回到家我著急的見到父親報告“今天黨組織找我談話啦!”父親贊許的笑了,勉勵我說“萬里長征剛剛邁出第一步,要以更好的表現迎接組織的考驗哦”!班,我一定不會讓您和黨組織失望的!”我堅定的回答。

彈指一揮間已過十三年,其間我正式入了黨走上了站長崗位。一路走來,父親的教誨歷歷在耳 ,將永遠伴隨我去追尋心中的信仰!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