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理解孟子所提出的“浩然之氣”?
答:所謂“浩然之氣”,它是指人的道德修養(yǎng)達到一種正義凜然的精神狀態(tài),不是一般所謂的“精氣”、“血氣”,而是充滿正義、充滿仁義道德的正氣、骨氣。這種氣,陽剛、強勁,氣壯山河,氣貫長虹。這種浩然之氣產(chǎn)生的前提條件是不受外物的引誘而堅持正義,服從真理,剛直不阿,堅忍不拔。
2、怎樣理解孟子所提出的“大丈夫精神”?
答:孟子認為,那些在政壇上地位顯赫的人物,并不是大丈夫。大丈夫之“大”,不是指外在形貌,也不是指權(quán)力大、地位高、財富多,甚至也不是指學問高、能力強,而是體現(xiàn)在做人的修養(yǎng)、理想抱負、人格操守。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就是要堅守做人的準則,立身行事,能伸能曲,能上能下,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仰無愧于天,俯無愧于地,這便是偉大的大丈夫精神!大丈夫的精神核心是“大公無私”,認識到正義在己,從而堅貞不渝,不因境遇的變化而變化,不為外力的阻礙而放棄,甚至可以為正義而獻出生命。
3、怎樣理解孟子所提出的“舍生取義”?
答:孟子認為,在一般情況下,生命是最美好的,也是最應該珍視的。但是,如果生命與正義不可兩全,二者必須作出抉擇的話,我們就不能茍且偷生,而只能舍生取義。因為正義的價值高于生命的價值,為正義而犧牲生命,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吧嵘砣×x”是大丈夫遵循的最高人生準則。
4、簡要論述孟子“仁政學說”的主要內(nèi)容。
答:孔子首創(chuàng)仁學,孟子繼承并發(fā)展成為仁政學說,這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在政治上,仁政主張“王道”,反對“霸道”,反對兼并戰(zhàn)爭。在經(jīng)濟上,仁政主張減輕賦稅和制民之產(chǎn)。在思想文化方面,仁政主張興辦學校,加強教育。
5、簡要論述孟子“性善論”的主要內(nèi)容。
答:孟子認為,人向善的本性是天生的、與生俱來的,不是從客觀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不是后天形成的,只是人們不曾領(lǐng)悟罷了。孟子認為,在人性問題上,上自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是一樣的、平等的。人作為生物的自然屬性,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孟子的論題;孟子論述的是人的道德屬性,而道德屬性是社會的產(chǎn)物。孟子是中國思想家中第一個系統(tǒng)地論述人性善的哲人。當然,在我們今天來看,所謂人性,只有具體的人性,沒有抽象的人性。
6、簡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內(nèi)涵
答:此處的“罷黜”和“獨尊”,不是指禁止其他學派的存在,而是在官學中只以儒家為尊。此處的“儒術(shù)”,已經(jīng)是根據(jù)漢帝國長治久安的需要,兼容了法家、名家、陰陽家等學派的合理成分的新儒學這是中國學術(shù)文化和政治文明一次成功的轉(zhuǎn)型
7、董仲舒學說和思想的特點是什么?
答:第一、以革除“秦敝”,重振王道,追求國家長治久安為目標。
第二、在闡述其思想源泉和理論依據(jù)時,充分尊重孔子思想的原意,并從歷史(縱向)和現(xiàn)實(橫向)兩個層面的對比分析中揭示漢朝健康發(fā)展所需要正視和解決的問題,并提出解決之道。
第三、其學術(shù)、思想在理論和運用兩個層面都深刻而系統(tǒng)。但理想主義氣息過重,所以使他曲高和寡。
8、朱熹是如何論述“民富”與“君富”的關(guān)系的。
答:(1)“民富,則君不至獨貧;民貧,則君不能獨富。有若(孔子弟子)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止公之厚斂,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民富具有邏輯上的優(yōu)先性。
(2)“富其君者,奪民之財耳,而夫子尤惡之!迸斜迵槟切榱藵M足君主私欲而恣意搜刮百姓的官員。
9、民本主義思想在朱熹的政治生涯和學術(shù)思想中有何鮮明體現(xiàn)
答:(1)朱熹的“天理”所欲去的“人欲”首先是針對以皇帝為代表的上層統(tǒng)治階級而不是廣大民眾的。
(2)朱熹為官始終注重民生疾苦,注重社會財富的分配和司法活動的公正合理。
(3)朱熹最痛恨和一有可能便予以制裁、約束、引導的都是那些在政治上、經(jīng)濟上、文化觀念上對普通民眾巧取豪奪、濫施淫威的社會階層(貪官污吏和豪強、奸商)。
(4)朱熹的教育活動全面體現(xiàn)孔子的“有教無類”原則。
(5)朱熹的教育思想中的富人教育觀十分珍貴。這是實現(xiàn)他的民本主義愿望的一種內(nèi)在要求
(6)宋朝皇帝普遍濫用大赦,朱熹對此表示反對。但其出發(fā)點主要是體恤貧弱民眾的疾苦。
(7)朱熹為官的風格是“親民”和“愛民”。當然民眾也敬愛他。
10、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22章中曰:“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闭埬慵右院喴慕庾x?
答:老子告誡人們,委屈反而能保全,彎曲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充盈,陳舊反而能更新;少取反而有收獲,貪多反而會迷惑。其實這是老子希望人們牢記:“物壯則老”、“否極泰來”、“物極必反”的道理,在生活中應當采取一種低姿態(tài),切莫強勢以對,“強兩者不得其死”。
11、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42章中曰:“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蹦闶窃趺蠢斫膺@句話的?
答:老子這段話,是典型的唯物辯證法思想,是中國人最崇尚的人生哲學,即事物或因外部條件有所不足反而促其發(fā)展良好,事物或因外部條件很好反而成為其發(fā)展的束縛。比如兩棵樹,一棵缺乏人照理,飽經(jīng)風霜雨雪,反而有了更強的生存能力;一棵被人細心呵護,百般照料,反而變得嬌弱,經(jīng)受不起風浪!叭淌яR,焉知非福!币虼耍庖蛑皇亲兓臈l件,而內(nèi)因才是變化的根本。
12、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8章中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句話對你有什么啟迪?
答:老子贊賞“水”的性格、品德和行為。指出水具有滋潤萬物,又不與萬物相爭的品格。他認為人類要效法“水”的品德,做到如水般的胸懷,寬廣無邊、清湛悠然;學習流水的心態(tài),擇谷而據(jù)、謙虛卑下、不與人爭;為人重信,如潮汐一般,起落守時。當然,像水以一樣甘居 “柔弱”,并不是要人們虛弱、脆弱、懦弱,而是要柔韌,因為“柔韌”內(nèi)含一種不斷積蓄發(fā)展壯大的力量,勢必將來會戰(zhàn)勝強大。
13、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19章中曰:“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边@句話對你為人處事有什么啟發(fā)?
答:為人要行為單純,內(nèi)心淳樸;做事要減少私心,降低欲望。在老子看來,人不能過于思想復雜、心計太深,而貪欲太多會帶來無窮的痛苦合悲傷,如果能減少欲望,順應自然而不強作妄為,身體和心靈就會安閑自在。而且貪欲過多,不僅會導致痛苦,而且會導致罪惡。正所謂“有求必苦,無欲則剛!
14、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58章中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請簡述其中所蘊含的辯證思想。
答:在老子看來,福禍相因,福中潛伏著禍的種子,禍中常有福的因素,福禍是相依相生的。人生中,總會有低潮與高潮。在失落困頓中,我們不能只看到當下的艱難,被眼前的困境所威嚇,而應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去面對,那樣就必定能擺脫困境;在春風得意時,也不能被一時的鮮花、掌聲、贊美沖昏了頭腦,而應該放下光環(huán),以一顆平常心去面對那些容易讓人迷失自我的名譽、地位,一邊再接再厲,獲得更大的成就。
15、莊子認為,做人當“外化而內(nèi)不化”,即內(nèi)直外曲,這對你如何處理人際關(guān)系有什么思考?
答:莊子主張的“外化而內(nèi)不化”,實際上強調(diào),外化只是手段,內(nèi)化則是目的。所謂“外化”就是為人處事要圓潤,做到寬以待人、樂于助人、微笑示人、真誠動人;“內(nèi)不化”就是要堅守原則,保持人格的獨立,不媚俗附貴,不趨炎附勢,以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保持內(nèi)心的純正。